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骨折如何防治肌肉萎缩

2025.07.23 08:37

骨折后防治肌肉萎缩需进行早期康复训练、保持适度肌肉收缩活动、合理补充营养、采用物理治疗手段、定期评估恢复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早期康复训练:骨折固定后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开始非负重训练,如关节被动活动或等长收缩练习。通过轻柔刺激肌肉群可延缓萎缩进程,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关节僵硬。训练强度需根据骨折愈合阶段调整,初期以无痛范围为原则,逐步增加幅度与频次。

2.保持适度肌肉收缩活动:未受伤肢体应进行抗阻力训练,伤肢肌肉可通过意念收缩或电刺激维持张力。肌肉主动收缩能向骨骼传递力学信号,有利于钙质沉积与骨折愈合。每日分次练习,每次持续10-15分钟,避免疲劳导致代偿性姿势。

3.合理补充营养: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如鱼肉豆类,配合维生素D与钙质补充。蛋白质是肌纤维修复的基础材料,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两者协同可减少肌肉分解代谢。同时控制饱和脂肪摄入,保持水分平衡以维持细胞代谢环境。

4.采用物理治疗手段:低频脉冲电刺激可模拟神经冲动,诱发肌肉节律性收缩。热敷与超声波能改善局部微循环,加速代谢废物清除。治疗需由专业人员操作,每周2-3次,结合个体耐受度调整参数。

5.定期评估恢复情况:通过肌力测试、肢体围度测量记录肌肉状态,及时调整方案。骨折愈合中期可引入器械辅助训练,后期逐步过渡到负重练习。评估周期建议每两周一次,确保肌肉与骨骼功能同步恢复。

康复过程中需避免盲目增加训练强度,防止二次损伤。疼痛或肿胀加重时应立即暂停活动并就医。睡眠质量对肌肉修复至关重要,每日保证7-8小时深度睡眠。心理状态影响康复依从性,保持积极心态有助于神经肌肉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