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儿童血小板高怎么办

2025.09.23 10:48

儿童血小板计数偏高需要结合具体数值和临床表现判断原因,通常与感染、缺铁性贫血或炎症反应有关,部分情况需警惕血液系统疾病。若检查发现血小板轻度升高且无其他异常,可能为暂时性生理反应,建议动态观察;若持续升高或伴随出血倾向、脾肿大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病理因素。

血小板升高可分为反应性增多与原发性增多两类。反应性增多常见于感染、创伤或手术后,体内促血小板生成素分泌增加导致骨髓代偿性增生,通常随原发病好转逐渐恢复。缺铁性贫血患儿因造血原料不足可能出现血小板代偿性增高,补铁治疗后多可改善。原发性增多则与骨髓增殖性肿瘤相关,需通过骨髓穿刺、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临床处理需结合病因:反应性增多以治疗基础疾病为主,原发性增多可能需抗凝或降细胞治疗,避免血栓或出血风险。

家长发现儿童血小板偏高时,应避免自行用药,尤其慎用抗血小板药物。需复查血常规确认持续性增高,并完善CRP、铁代谢、超声等检查。日常注意观察皮肤瘀斑、鼻出血等异常出血表现,记录发热、体重变化等伴随症状。饮食上保证均衡营养,避免高油高盐,适量补充水分促进血液循环。定期随访至关重要,医生会根据血小板变化趋势调整监测频率,必要时转诊血液专科。紧急情况下如头痛、呕吐或肢体麻木,需警惕血栓形成,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