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如何自我调节焦虑性失眠

2025.09.11 19:34

焦虑性失眠可通过调整作息规律、进行呼吸放松训练、减少睡前刺激、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结构来改善。具体分析如下:

1.调整作息规律:固定起床和入睡时间有助于稳定生物钟,避免昼夜节律紊乱。建议每日同一时间就寝,即使失眠也不延迟起床,白天避免长时间补觉。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营造昏暗安静的睡眠环境,逐步建立条件反射。

2.进行呼吸放松训练:缓慢的腹式呼吸能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心率与血压。可采用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5次。配合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部开始逐个部位收紧再放松,缓解躯体紧张状态。

3.减少睡前刺激:避免在傍晚后摄入咖啡因或尼古丁等兴奋物质。卧室仅用于睡眠,不在床上工作或娱乐。若躺下20分钟未入睡,应起身到暗处静坐,待困倦再返回。通过行为限制重建床与睡眠的关联性。

4.适度运动: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提升体温调节能力,但需在睡前3小时完成。运动后核心体温下降会诱发睡意,同时促进内啡肽分泌,减轻焦虑情绪。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5.调整饮食结构:晚餐适量摄入色氨酸丰富的食物如小米、香蕉,其可转化为血清素和褪黑素。避免高脂或过饱饮食加重消化负担。睡前1小时可饮用温牛奶,钙质有助于稳定神经传导。

改善过程中需避免过度关注睡眠时长,短期睡眠不足不会影响健康。持续失眠超过1个月或伴随心悸、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药物干预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