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细菌性脑膜炎怎么治疗

2025.09.11 19:34

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包括及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方案、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对症支持治疗维持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降低后遗症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1.及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细菌性脑膜炎确诊后需立即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常见选择包括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联合万古霉素。用药前需采集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确保药物能透过血脑屏障。治疗周期通常为10-14天,重症患者需延长疗程。早期足量用药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延误治疗易导致不可逆神经损伤。

2.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方案:获得脑脊液培养结果后应针对性选用敏感抗生素。肺炎链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G,脑膜炎奈瑟菌可用青霉素或头孢曲松,李斯特菌需联合氨苄西林。耐药菌株需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替代药物,必要时联合用药。治疗期间需监测脑脊液指标,直至细胞数和蛋白含量恢复正常。

3.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在抗生素使用前或同时给予地塞米松,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少脑膜粘连和听力损伤等后遗症。成人剂量为每6小时静脉注射10mg,连用4天。儿童按体重调整用量,早产儿需谨慎使用。激素对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效果显著,但结核性或病毒性感染禁用。

4.对症支持治疗维持生命体征:高热患者采用物理降温或解热镇痛药,颅内压增高需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抽搐发作时静脉注射安定或苯巴比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重症患者需机械通气支持,昏迷患者加强营养支持并预防压疮。监测血压、血氧及意识状态,必要时转入重症监护室。

5.预防并发症降低后遗症风险:急性期过后需评估听力、认知及运动功能,遗留脑积水者需脑室腹腔分流术。恢复期进行康复训练改善神经功能,定期复查脑电图排除癫痫。密切接触者需预防性服用抗生素,儿童接种流脑和肺炎疫苗可有效预防复发。

治疗期间严格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安静避光。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瞳孔变化及颈强直程度。恢复期避免剧烈活动,出现头痛加剧或复视立即复诊。哺乳期患者用药需评估药物对婴儿影响,老年患者注意肝肾功能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