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什么是脊椎结核

2025.07.29 15:21

脊椎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影响脊柱的椎体和周围软组织。此病通常表现为慢性疼痛、脊柱畸形和神经功能障碍,严重时可能导致脊髓压迫和瘫痪。脊椎结核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较高。

脊椎结核的发病机制通常与肺结核相关,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传播至脊柱。初期症状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会感到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甚至出现夜间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影像学检查,如X光、CT或MRI,可以帮助确认诊断,显示出椎体的破坏和脊髓的受压情况。治疗方面,抗结核药物是主要手段,通常需要长期服用,配合适当的休息和物理治疗。对于严重的脊柱畸形或神经损伤,手术干预可能是必要的,以减轻压迫和恢复脊柱的稳定性。

在应对脊椎结核时,需特别注意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定期随访和监测病情变化也十分重要,确保治疗效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身体免疫力,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防止结核菌的传播,尤其是在家庭或密切接触的环境中。心理支持也不可忽视,面对长期的治疗过程,患者可能会感到焦虑和沮丧,适当的心理疏导和支持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脊椎结核的防治需要综合考虑,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才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