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长期低血压怎么办

2025.01.10 16:45

长期低血压可通过加强营养、增加运动、补充水分、调整用药、治疗原发病来改善。具体分析如下:

1.加强营养:长期低血压可能与身体营养不足有关。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富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的食物,如肉类、蛋类、绿叶蔬菜等,有助于提高血红蛋白水平,改善低血压症状。同时,适当增加盐分摄入,可提高血压,但要注意控制量,避免摄入过多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2.增加运动: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血管功能,改善低血压状况。像散步、慢跑、瑜伽等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运动时身体会适应这种变化,逐渐调整血压水平。不过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开始时可以从短时间、低强度的运动做起,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增强,再逐步增加运动的时长和强度。

3.补充水分:水分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血容量降低,进而引起低血压。日常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除了白开水,也可以适量饮用一些淡盐水,尤其是在炎热天气或运动后,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和盐分,有助于维持血容量,稳定血压。

4.调整用药: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低血压,如降压药、抗抑郁药等。如果长期低血压是由药物引起的,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换药物。自行停药或换药是非常危险的,必须遵循专业的医疗建议。

5.治疗原发病:一些疾病会引发长期低血压,如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心血管疾病等。针对这些原发病进行治疗是改善低血压的关键。例如,对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替代治疗,随着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低血压症状也可能得到缓解。

在改善长期低血压的过程中,要定期测量血压,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如果低血压症状严重,如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