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脑后循环缺血是怎么回事

2025.03.13 14:19

脑后循环缺血是指供应大脑后部血液的椎-基底动脉系统出现血流不足,导致脑组织缺氧和功能障碍。这种情况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有关,可能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视力模糊、平衡失调等。

脑后循环缺血的发生机制主要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供血不足有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负责向大脑后部、小脑和脑干等区域输送血液。当这些血管因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或血栓形成而血流减少时,相关脑组织会因缺血而受损。常见诱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缺乏运动等。颈椎病变也可能压迫椎动脉,影响血流。症状表现多样,轻者可能仅有短暂的头晕或视力模糊,重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平衡障碍、言语困难甚至意识丧失。

预防和治疗脑后循环缺血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至关重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并遵医嘱用药。其次,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保持适度运动、均衡饮食,有助于降低血管病变风险。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明确诊断后采取针对性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血管介入治疗或手术干预。颈椎病患者应注意姿势矫正,避免长时间低头或颈部过度活动,以减少对椎动脉的压迫。早期发现和干预是预防脑后循环缺血恶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