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什么是隐孢子虫病

2025.08.18 16:37

隐孢子虫病是一种由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引起的寄生虫感染,主要影响肠道,导致腹泻、腹痛、恶心和呕吐等症状。该病通常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源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感染者的粪便或与感染动物接触而传播。隐孢子虫是一种耐药性强的微生物,能够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尤其是在水中,因此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隐孢子虫病的发病率较高。

隐孢子虫病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1至12天内出现,表现为水样腹泻,可能伴随发热、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等。对于免疫系统正常的人群,病程一般较短,通常在几天到几周内自愈。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老年人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人,病情可能会更加严重,甚至导致生命危险。及时识别和治疗隐孢子虫病至关重要。诊断通常依赖于粪便样本的显微镜检查,以检测隐孢子虫的卵囊。治疗方面,虽然没有特效药物,但可以通过补液和对症治疗来缓解症状,必要时可使用某些抗寄生虫药物。

在预防隐孢子虫病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至关重要。饮用水应确保经过适当处理,避免饮用生水或不明来源的水。在游泳池或水上乐园等公共场所,注意水质的卫生,避免与感染者的粪便接触。处理食物时应注意清洗双手,确保食物的卫生和安全。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尽量避免接触动物粪便或在潜在污染的环境中活动。若出现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通过提高公众对隐孢子虫病的认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该病的发病率,保护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