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三级甲等 普外科

胆囊萎缩是怎么回事

2025.03.03 08:22

胆囊萎缩是指胆囊因各种原因导致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常见原因包括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囊壁纤维化、胆囊管阻塞以及长期胆汁淤积等,具体分析如下:

1.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是胆囊萎缩的常见原因之一,长期炎症刺激会导致胆囊壁增厚、纤维化,进而使胆囊体积缩小。炎症反复发作会破坏胆囊的正常结构,影响其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最终导致胆囊萎缩。

2.胆结石:胆结石长期存在于胆囊内,会刺激胆囊壁,引发炎症和纤维化。结石还可能阻塞胆囊管,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出,胆囊内压力升高,进一步加速胆囊壁的损伤和萎缩。

3.胆囊壁纤维化:胆囊壁纤维化是胆囊萎缩的重要病理改变,通常由慢性炎症或长期胆汁淤积引起。纤维化使胆囊壁失去弹性,体积逐渐缩小,功能也随之减退,最终导致胆囊萎缩。

4.胆囊管阻塞:胆囊管阻塞会阻碍胆汁的正常流动,导致胆囊内压力升高,长期高压状态会使胆囊壁受损,进而引发炎症和纤维化,最终导致胆囊萎缩。

5.长期胆汁淤积:长期胆汁淤积会使胆囊内压力持续升高,影响胆囊壁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导致胆囊壁逐渐增厚、纤维化,最终使胆囊体积缩小,功能减退,形成胆囊萎缩。

胆囊萎缩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其发生与胆囊的炎症、结石、纤维化、管阻塞及胆汁淤积密切相关。在临床诊断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和患者病史,综合判断胆囊萎缩的具体原因及程度,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