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胃功能紊乱是怎么回事

2024.12.03 11:32

胃功能紊乱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规律、精神心理因素、胃肠道感染、药物副作用、遗传因素等。具体分析如下:

1.饮食不规律:饮食不规律是胃功能紊乱的常见原因。长期的暴饮暴食、过度节食、不吃早餐等不良饮食习惯,会打乱胃的正常消化节律。胃在正常情况下会按照一定的时间分泌胃酸和消化酶来消化食物,饮食不规律会使胃的分泌功能失调。例如,暴饮暴食时,胃短时间内接受大量食物,胃酸分泌过多,容易造成胃黏膜损伤。要保持规律的三餐时间,每餐适量进食,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尽量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2.精神心理因素: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心理因素对胃功能有显著影响。当人处于精神应激状态时,大脑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功能。例如,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胃的蠕动和排空,同时减少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长期的精神心理问题可能导致胃功能紊乱长期不愈。要学会调节情绪,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释放压力,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3.胃肠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体后,可能引发胃功能紊乱。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细菌可在胃黏膜定植,引发炎症反应,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会影响胃酸的分泌,干扰胃的正常消化过程,还可能引起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胃肠道感染,需要明确感染源,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联合治疗。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4.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胃功能紊乱。例如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物在发挥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的同时,会抑制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长期或大量服用这类药物,会使胃黏膜失去保护,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从而导致胃功能异常,出现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在使用可能引起胃功能紊乱的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医嘱,尽量选择对胃黏膜刺激小的剂型或药物,必要时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

5.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胃功能紊乱的发病中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胃功能紊乱或其他胃部疾病的患者,个体发生胃功能紊乱的风险可能会增加。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胃的结构和生理功能,例如影响胃的蠕动能力、胃酸分泌的调节机制等。虽然遗传因素难以改变,但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更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适度运动、避免精神压力过大等,定期进行胃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胃部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因为这些不良习惯也会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加重胃功能紊乱的症状。同时,要注意胃部保暖,避免着凉,着凉可能会引起胃部血管收缩,影响胃的血液循环和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