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什么是脂肪栓塞综合症

2025.08.05 15:13

脂肪栓塞综合症是一种由脂肪颗粒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的临床病症,通常发生在骨折、外科手术或严重创伤后。脂肪颗粒可以从骨髓或脂肪组织释放到血液中,进而导致血管阻塞,影响多个器官的功能,尤其是肺、脑和皮肤。该综合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与脂肪颗粒的数量、大小以及个体的生理状态密切相关。

在临床表现上,脂肪栓塞综合症通常在受伤后24至72小时内出现。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皮疹、意识模糊等症状。呼吸系统受累时,可能会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表现为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神经系统症状则可能包括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皮肤表现通常为点状出血或皮疹,可能会影响到四肢和躯干。由于这些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临床诊断通常需要结合病史、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能够帮助识别肺部的脂肪颗粒,而血液检查则可以显示出特征性的变化,如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

在处理脂肪栓塞综合症时,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氧疗、机械通气等支持性治疗,以改善氧合和呼吸功能。同时,保持良好的液体平衡和监测生命体征也非常重要。预防方面,尤其是在进行大手术或处理严重创伤时,应采取措施减少脂肪颗粒的释放,例如使用适当的固定装置和避免过度操作脂肪组织。了解高风险患者的特征,如肥胖、骨折或有过相关病史的人群,可以帮助医生在术前进行风险评估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尽管脂肪栓塞综合症相对少见,但其潜在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要求医疗人员具备足够的警觉性,以便在早期识别和处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