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硬脑膜下血肿CT表现

2025.09.25 16:46

硬脑膜下血肿在CT影像中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之间的新月形或弧形高密度、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影,其形态和密度特点与出血时间、血肿量及是否合并再出血密切相关。急性期通常呈均匀高密度,亚急性期可表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慢性期则以低密度为主,部分可见分层现象。血肿范围较广,常跨越颅缝但不越过中线,占位效应明显时可导致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

CT表现的具体特征与血肿分期相关。急性硬脑膜下血肿3天内因血红蛋白含量高,CT呈均匀高密度,边界清晰;亚急性期3天至3周血红蛋白逐渐降解,密度降低,可能与脑组织呈等密度而漏诊,需通过脑沟消失或灰白质交界内移等间接征象判断;慢性期3周以上血肿液化,密度接近脑脊液,部分因反复出血呈现混杂密度。增强扫描时,慢性血肿包膜可强化。部分病例因贫血或凝血功能障碍,急性期也可能表现为等或低密度。

诊断时需注意与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鉴别。硬膜外血肿呈双凸透镜形,局限不跨颅缝;蛛网膜下腔出血则表现为脑沟、脑池内高密度影。对于等密度硬膜下血肿,需结合临床表现及MRI检查,避免漏诊。随访中若血肿突然增大或密度改变,需警惕再出血可能。老年患者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即使轻微外伤也可能引发硬膜下血肿,需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