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肠道功能紊乱是怎么回事

2024.12.03 11:32

肠道功能紊乱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其病因主要包括饮食因素、精神心理因素、肠道感染、药物副作用、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具体分析如下:

1.饮食因素: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过度节食或进食时间不固定等,会打乱肠道正常的消化和蠕动节律。经常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者大量饮酒、喝浓茶、咖啡等,可能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功能失调。食物过敏或不耐受,例如乳糖不耐受者摄入乳制品后,也会引发肠道功能紊乱。改善这种情况需要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合理搭配饮食,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食用引起过敏或不耐受的食物。

2.精神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节。大脑和肠道之间存在着双向的神经内分泌联系,称为脑-肠轴。当精神心理状态不佳时,通过脑-肠轴的作用,可导致肠道的感觉、运动和分泌功能发生异常。例如,压力可能使肠道蠕动加快或减慢,引起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要改善因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肠道功能紊乱,需要调整心态,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运动、冥想、深呼吸等。

3.肠道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肠道后,会破坏肠道的正常菌群平衡,损害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例如,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感染期间,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反应也被激活。在肠道感染恢复后,肠道功能可能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恢复正常。预防肠道感染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如果发生肠道感染,应及时就医,根据病原体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

4.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对肠道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例如,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可能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导致菌群失调,进而引起肠道功能紊乱。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腹痛、恶心、呕吐等。长期使用泻药可能使肠道对正常的排便刺激失去敏感性,造成便秘等肠道功能问题。如果怀疑肠道功能紊乱是由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5.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肠道本身的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肿瘤等,会直接影响肠道的结构和功能。炎症性肠病会导致肠道黏膜反复发炎、溃疡,影响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对各种刺激较为敏感,容易出现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肠道肿瘤可能压迫或阻塞肠道,改变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泄功能。对于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肠道功能紊乱,需要针对具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如通过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手术切除肠道肿瘤等。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避免过度劳累,注意腹部保暖。如果肠道功能紊乱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便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