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恐艾应该怎么办

2025.09.25 16:46

对艾滋病过度恐惧时,需通过科学认知、心理调适与专业支持逐步缓解焦虑。

了解艾滋病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是消除恐惧的基础。艾滋病病毒仅通过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日常社交如握手、共餐等不会感染。现代医学已能通过高效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情,感染者长期生存率接近常人。建议通过权威机构如疾控中心或医院获取信息,避免被网络谣言误导。若存在高危行为,可在窗口期后检测排除风险,使用正规平台购买的试纸或前往医疗机构均可。

过度恐艾可能引发持续焦虑、失眠甚至躯体症状,需及时干预。记录焦虑触发点并分析其合理性,例如反复回忆接触细节时,可对照医学指南确认风险等级。正念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练习能缓解躯体化反应。若自我调节效果有限,可寻求心理咨询或精神科帮助,认知行为疗法对缓解健康焦虑效果显著。日常避免反复检测或过度清洁,这些行为可能强化恐惧。

注意区分理性防护与病态恐慌。接触疑似体液后,用酒精消毒即可,无需过度处理。检测结果阴性且无后续高危行为者,不必多次复查。关注权威科普账号替代频繁搜索负面信息,将精力转移至运动、社交等健康活动。若出现持续心悸、强迫思维等症状,需优先排查其他健康问题,恐艾有时是焦虑障碍的表现,需专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