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太阴病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中医太阴病是六经病之一,指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侵袭太阴经或太阴脏腑所表现的证候。太阴主要指足太阴脾经及其所属的脾脏功能系统,涉及消化、水液代谢等生理功能。太阴病多因外邪直中或由三阳病传变而来,以脾阳虚衰、寒湿内盛为主要病理特点。

太阴病的典型表现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不渴、手足自温等。腹满因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停滞于中焦;呕吐与食不下是胃气不降、浊阴上逆所致;自利不渴反映寒湿下注肠道,且津液未伤;手足自温区别于少阴病的四肢厥冷,说明阳气虽虚但未至全身衰竭。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化湿为主,常用理中汤、四逆汤等方剂。太阴病若失治误治,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少阴病或厥阴病,提示病情加重。

辨别太阴病需注意与阳明病、少阴病鉴别。阳明病亦有腹满,但属热证实证,伴便秘、口渴、潮热等;太阴病则属虚寒证。少阴病虽见下利,但多伴四肢厥冷、脉微细等全身阳衰表现。治疗时需避免过用苦寒药物,以免损伤脾阳。饮食宜温软易消化,忌生冷油腻。太阴病多见于素体脾阳不足者,或外感病后期,及时温补脾胃可阻断病情进展。临床需结合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沉缓综合判断,确保辨证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