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肌肉损伤怎么治疗效果好

2025.09.15 22:25

肌肉损伤的治疗效果较好的方法包括休息避免加重损伤、冷敷减轻肿胀和疼痛、加压包扎限制局部出血、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药物缓解炎症和疼痛。具体分析如下:

1.休息避免加重损伤:肌肉损伤后立即停止活动是首要措施,持续运动会加重纤维撕裂和毛细血管出血。急性期需完全制动,严重者需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避免突然发力或过度拉伸。休息时间根据损伤程度而定,轻度拉伤需3至5天,重度撕裂可能需数周。

2.冷敷减轻肿胀和疼痛:损伤后48小时内冷敷可收缩血管,减少内出血和组织液渗出。每次冷敷15至20分钟,间隔1至2小时重复,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以防冻伤。冰袋外包毛巾,急性期后改用热敷促进代谢。冷热交替需谨慎,避免温差过大导致毛细血管异常扩张。

3.加压包扎限制局部出血:弹性绷带适度加压可减少血肿形成,压力需均匀避免过紧影响循环。包扎时从远端向近端缠绕,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宜。若出现麻木或皮肤发紫需立即松解。加压可与冷敷同步进行,但夜间睡眠时需解除绷带。

4.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将损伤部位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减缓血流速度,降低组织压力。下肢损伤可垫高枕头,上肢损伤可用吊带悬吊。抬高时保持关节自然屈曲,避免长时间固定姿势导致僵硬。

5.药物缓解炎症和疼痛:非甾体抗炎药可口服或外用以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减轻红肿热痛。严重疼痛可短期使用镇痛药,但需避免掩盖症状延误治疗。中药膏药可活血化瘀,但皮肤破损时禁用。药物需遵医嘱,注意胃肠道和肝肾副作用。

肌肉损伤后需观察症状变化,若持续疼痛或活动受限需及时就医。避免过早恢复高强度运动,防止二次损伤。饮食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肌纤维修复。康复训练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逐步恢复肌力和柔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