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血栓是怎么形成的

2024.10.12 11:00

心血管血栓的形成通常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血小板异常、炎症反应等有关。具体分析如下:

1.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内皮下胶原暴露,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启动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促进血栓形成。例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2.血流状态改变:血流缓慢或产生涡流时,血小板容易靠近血管壁,增加与内膜接触和黏附的机会。长期卧床、久坐不动、心力衰竭等情况会使血流速度减慢,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3.血液凝固性增加: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多或抗凝血因子减少,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某些恶性肿瘤、大手术、妊娠等可引起血液凝固性增高,促进血栓产生。

4.血小板异常:血小板数量增多、活性增强或功能异常时,容易聚集形成血栓。血小板的黏附、释放和聚集反应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5.炎症反应:炎症可激活内皮细胞和白细胞,释放炎症介质,促进凝血过程。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导致心血管血栓形成。

心血管血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上述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血栓的发生和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基础疾病等,有助于预防心血管血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