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产生抽搐有哪些原因

2025.08.01 08:56

抽搐可能由电解质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代谢障碍、药物或毒物作用、高热引起。具体分析如下:

1.电解质紊乱:体内钠、钾、钙等电解质水平异常可能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改变,进而引发抽搐。低钙血症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或维生素D缺乏,表现为手足搐搦。低钠或高钠血症也可能干扰神经传导,诱发肌肉痉挛。

2.中枢神经系统异常:脑部病变如癫痫、脑炎、脑外伤或肿瘤可能直接干扰神经电活动,导致不自主肌肉收缩。癫痫发作时异常放电可扩散至全身,表现为强直-阵挛性抽搐。脑血管意外也可能引发急性抽搐症状。

3.代谢障碍:肝性脑病、尿毒症或低血糖等代谢异常可影响大脑功能。严重低血糖时脑细胞能量不足,可能出现意识障碍伴抽搐。尿毒症患者体内毒素蓄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肌阵挛或全身性抽搐。

4.药物或毒物作用:某些药物过量如抗精神病药、抗生素或镇静剂可能干扰神经递质平衡。有机磷农药中毒会过度激活胆碱能神经,导致肌肉震颤和抽搐。酒精戒断时中枢神经兴奋性增高,也可能出现抽搐发作。

5.高热:婴幼儿高热惊厥与体温骤升相关,可能因体温调节中枢未成熟,导致异常放电。成人严重感染如败血症也可能因高热引发全身肌肉痉挛,需及时降温处理。

出现抽搐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强行约束肢体导致损伤。记录发作时间和表现有助于后续判断,频繁或长时间发作需立即就医。不同原因的处理方式差异较大,盲目用药可能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