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胆汁淤积性肝病如何诊断

2025.09.23 10:48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评估进行综合判断。该病以胆汁排泄障碍为特征,导致胆汁酸、胆红素等物质在肝内蓄积,引发皮肤瘙痒、黄疸等症状。早期识别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需通过多维度检查排除其他肝病可能。

诊断过程首先需详细询问病史,重点了解瘙痒出现时间、黄疸进展、用药史及家族肝病史。实验室检查中,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GGT升高是重要线索,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比值可区分肝内或肝外梗阻。胆汁酸水平检测敏感度较高,但需注意妊娠期生理性升高。影像学方面,腹部超声可初步筛查胆管扩张或结石,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对胆管狭窄的显示更精确,必要时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获取组织样本。肝活检在病因不明时有确诊价值,可观察到胆栓形成、肝细胞羽毛样变性等特征性改变。

诊断时需注意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疾病鉴别,避免漏诊遗传性疾病如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胆汁淤积症患者需密切监测胎儿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异常,检查前应评估出血风险。影像学选择需权衡辐射暴露与诊断需求,尤其对孕妇及儿童。肝活检虽为有创操作,但在疑难病例中不可替代,需严格掌握适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