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粪便隐血是如何造成的

2025.01.11 15:23

粪便隐血可能是由消化道出血、饮食因素、药物因素、肛肠疾病、全身性疾病造成的。具体分析如下:

1.消化道出血: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等部位,当这些部位发生病变导致出血时,血液会混入粪便中。例如胃溃疡,胃黏膜受损,血管破裂出血,出血量较小时就可能表现为隐血。十二指肠溃疡也同理,溃疡侵蚀血管后,少量血液渗出,随着肠道蠕动与粪便混合排出体外。另外,肠道的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处于充血、糜烂、溃疡状态,容易引起出血,从而造成粪便隐血。

2.饮食因素:食用某些食物可能导致粪便隐血假阳性。比如大量食用动物血制品,像猪血、鸭血等,其中的血红蛋白在肠道内经过消化后,可能会使粪便检测出现隐血阳性的结果。还有大量食用红肉,如牛肉、猪肉等,也可能干扰检测结果。因为红肉中的肌红蛋白在肠道内代谢后,可能被误认为是血液成分,从而出现粪便隐血的假象。

3.药物因素:一些药物会引起粪便隐血。例如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长期或大量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出血。铁剂在肠道内可能会引起化学性刺激,使肠道黏膜有少量出血。铋剂服用后会使粪便变黑,有时也可能被检测为隐血阳性,因为铋剂与肠道内物质发生反应,干扰了检测结果。

4.肛肠疾病:肛肠疾病是造成粪便隐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内痔是由于肛管齿状线以上的直肠末端黏膜下血管丛扩张、曲张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当内痔黏膜破损时就会出血,血液会附着在粪便表面或者与粪便混合,导致粪便隐血。肛裂患者,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在排便过程中,裂口处容易出血,进而出现粪便隐血现象。肛瘘也可能引起粪便隐血,肛瘘的瘘管内有炎性肉芽组织,在受到粪便等刺激时可能会出血。

5.全身性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或者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粪便隐血。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出现障碍,容易发生出血现象,消化道也可能受累,导致粪便隐血。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或者功能异常,同时白血病细胞浸润胃肠道黏膜,可引起黏膜出血,造成粪便隐血。另外,尿毒症患者,体内毒素蓄积,影响血管功能,使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也可能出现粪便隐血的情况。

在进行粪便隐血检测前,应避免食用可能干扰检测结果的食物,如动物血制品、红肉等,也要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药物,特别是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药物。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不能仅凭一次结果就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