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什么是血虚和血热

2025.07.09 08:32

血虚和血热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两种病理状态,分别描述血液不足或血液功能异常的不同表现。血虚指体内血液亏虚,无法充分滋养脏腑组织;血热则指血液受热邪侵袭或内生郁热,导致血液运行异常。两者虽都与血液相关,但病因、症状及调理方法截然不同。

血虚多由失血过多、脾胃虚弱或长期慢性消耗引起,常见症状包括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等。女性可能出现月经量少或经期延迟。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血虚常伴随气虚,形成气血两虚。调理以补血为主,兼顾健脾益气,常用当归、熟地黄、阿胶等药材。饮食上建议多摄入红枣、枸杞、动物肝脏等补血食物,避免过度劳累耗伤阴血。血热则分为实热和虚热,实热多因外感热邪或情志化火,表现为面红目赤、口干舌燥、牙龈出血、月经提前且量多色深;虚热则因阴液不足导致虚火内生,常见潮热盗汗、舌红少苔。治疗需清热凉血,实热用黄芩、栀子等,虚热则需滋阴降火,如生地、玄参。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燥热之物,避免熬夜加重内热。

区分血虚与血热需结合整体症状,避免误判。血虚者不宜过度清热,以免损伤正气;血热者慎用温补,防止助火生热。长期症状未缓解或伴随严重出血、发热时,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中医调理需辨证施治,个体差异较大,不可自行滥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