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毛孢子菌病有哪些检查

2025.08.27 08:30

毛孢子菌病的检查包括直接镜检、培养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具体分析如下:

1.直接镜检:通过采集病变部位的皮屑、毛发或分泌物,使用氢氧化钾溶液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毛孢子菌的菌丝或孢子。这种方法快速简便,但灵敏度较低,阴性结果不能排除感染。镜检时需注意样本质量和处理时间,避免假阴性。典型表现为分隔菌丝和圆形孢子,有时可见特征性的关节孢子。多次取样可提高检出率。

2.培养检查:将临床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等特定培养基,在25-30℃环境下培养2-4周。阳性培养可见白色或淡黄色绒毛状菌落,后期可能变为粉末状。培养能确定菌种并指导用药,但耗时长且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需注意避免污染,同时进行菌落形态学和显微镜下特征观察。不同毛孢子菌种的生长速度和形态有差异。

3.组织病理学检查:取病变组织进行活检,经特殊染色后观察组织中的菌体形态和炎症反应。常用染色方法包括过碘酸希夫染色和格莫里六胺银染色。病理表现主要为化脓性肉芽肿性炎症,可见菌丝和孢子分布于真皮或皮下组织。该方法能明确深部感染,但属于有创检查,需结合临床判断。

4.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液中特异性抗体,常用方法有免疫扩散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抗体滴度升高提示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适用于深部或系统性感染的辅助诊断。但存在交叉反应可能,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假阴性。

5.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等技术检测临床标本中的真菌特异性基因片段。该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高,能快速鉴定菌种,尤其适用于传统方法难以确诊的病例。但技术要求高且成本较高,目前尚未广泛普及。

诊断过程中需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部分检查可能存在假阴性或假阳性。不同感染部位和程度适用的检查方法有所差异,必要时需联合多种检查手段。治疗前后定期复查有助于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