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什么是肝胆湿热

2025.07.09 08:32

肝胆湿热是中医学中的一种证候类型,指肝胆功能失调导致湿热内蕴的病理状态。这种证候多因外感湿热邪气、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口苦、胁痛、黄疸等症状,属于肝胆系统常见的实证范畴。

肝胆湿热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长期过食辛辣油腻食物易滋生内湿,加之情绪抑郁或暴怒会阻碍肝气疏泄,使湿浊与热邪交蒸于肝胆。湿热蕴结可导致胆汁排泄不畅,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等黄疸表现;湿热下注则可能引发阴部湿疹、带下黄稠等症。舌象多见舌红苔黄腻,脉象以弦滑或濡数为典型。临床常见于急性肝炎、胆囊炎等疾病,治疗需清热利湿与疏肝利胆并举,常用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等方剂加减。

调理肝胆湿热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羊肉、辣椒等助热之品,适当食用薏苡仁、冬瓜等利湿食物。保持情绪平稳有助于肝气调达,过度劳累或熬夜可能加重湿热郁结。若出现持续黄疸或剧烈胁痛,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病变。中药治疗需辨证施治,不可自行滥用苦寒药物以免损伤脾胃。日常可配合拍打肝胆经穴位促进气血运行,但重度症状者应优先接受专业中医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