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母乳引起的黄疸怎么办

2025.02.06 18:06

母乳引起的黄疸可通过暂停母乳、增加喂奶次数、光照治疗、补充益生菌、密切观察等方法应对。具体分析如下:

1.暂停母乳:如果考虑母乳性黄疸,可暂停母乳喂养2-3天。这期间宝宝的黄疸会有明显下降。暂停母乳后,宝宝改喂配方奶,要注意按照配方奶的冲调说明进行操作,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营养。同时,妈妈需要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维持乳汁的分泌量,避免回奶。

2.增加喂奶次数:增加喂奶次数能够促进宝宝肠道蠕动,加速胆红素的排出。一般每天喂奶次数可增加到10-12次。这样可以让宝宝多排便,因为胆红素主要是通过粪便排出体外的。妈妈要注意宝宝的吸吮情况,确保宝宝正确含接乳头,有效吸吮。

3.光照治疗:当黄疸值较高时,光照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通常采用蓝光照射。在光照治疗过程中,宝宝需要戴上眼罩保护眼睛,避免蓝光对眼睛造成损伤。同时要注意宝宝的体温、水分补充等情况,因为光照可能会使宝宝体温升高,并且会有不显性失水增加的情况。

4.补充益生菌:适当补充益生菌有助于调节宝宝肠道菌群,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益生菌制剂。在给宝宝喂服益生菌时,要注意水温不能过高,一般不超过40℃,以免破坏益生菌的活性。

5.密切观察:要密切观察宝宝的黄疸情况,包括黄疸的部位、程度等。如果黄疸持续加重或者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拒奶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同时也要观察宝宝的大小便颜色和次数等,这些都能反映宝宝的身体状况。

在处理母乳性黄疸的过程中,妈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过于焦虑。如果对宝宝的黄疸情况有任何担忧,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同时,在采取任何措施之前,都要先确保宝宝的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