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内科

针灸能治疗肌肉萎缩吗

2025.06.27 17:23

针灸在治疗肌肉萎缩方面具有一定辅助作用,但无法完全逆转疾病进程。作为中医传统疗法,针灸通过刺激经络和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延缓肌肉萎缩进展。对于神经损伤或废用性肌萎缩,针灸能缓解伴随症状并促进功能恢复,但需配合现代康复治疗才能取得更好效果。

针灸治疗肌肉萎缩的机制主要体现在神经调节和代谢改善两方面。针刺特定穴位可激活运动神经元,增强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作用,延缓肌纤维退化。临床常选取足三里、阳陵泉等强壮穴位,配合电针刺激以增强疗效。针灸能提升萎缩肌肉的血液灌注,促进营养物质的输送,同时调节炎症因子水平,减轻肌肉纤维化。对于中风后偏瘫或脊髓损伤导致的肌萎缩,早期介入针灸可显著改善肌电活动。但需注意,遗传性肌营养不良等原发性疾病引起的萎缩,针灸仅能作为对症支持手段。

实施针灸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症与禁忌症。凝血功能障碍、皮肤感染或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应避免针刺。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晕针或局部血肿,需由专业医师操作并监测反应。疗程通常需要持续8-12周,每周3次,疗效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治疗期间必须配合营养支持及被动运动,避免长时间卧床加重萎缩。孕妇及安装心脏起搏器者使用电针时需特别谨慎。针灸作为综合治疗方案的一部分,不能替代必要的药物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