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里的补中益气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补中益气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治法之一,指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中焦运化能力,从而恢复人体正气与气血生化之源。这一概念源自《内经》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后由金元医家李东垣在《脾胃论》中系统阐述,成为调理中气下陷、脾虚湿困等证候的核心疗法。

中医认为脾胃属土,居于中焦,主司运化水谷精微。当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时,会出现气短乏力、食少腹胀、脏器下垂等症状。补中益气通过黄芪、人参等甘温之品升举阳气,配伍白术、甘草健脾和胃,佐以升麻、柴胡轻清升提,共同恢复中焦升降之枢。现代这类方剂能调节胃肠蠕动、改善免疫功能,其双向调节作用体现在既能止泻又可通便。临床应用时需辨证施治,气虚发热者宜用甘温除热法,而阴虚火旺者则需慎防温燥伤阴。

使用补中益气法需注意体质辨识与药物配伍。实证胀满、湿热内蕴者忌用,避免闭门留寇。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配合八段锦等舒缓运动以助阳气升发。孕妇及高血压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调整用药比例,防止升散太过。传统煎药法强调文火久煎以提取补益成分,现代颗粒剂则需注意冲调水温。季节性调理时,长夏季节可适当配伍化湿药物增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