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乙肝中医辨证分型有哪些

2025.08.23 20:16

乙肝在中医辨证中常见分型包括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具体分析如下:

1.肝胆湿热型:湿热蕴结肝胆是乙肝常见证型,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咽干、小便黄赤、舌苔黄腻。湿热邪毒郁滞肝胆经络,影响疏泄功能,需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常用茵陈蒿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重点在于化解湿热毒邪,恢复肝胆气机通畅。饮食需忌辛辣油腻,避免加重湿热。

2.肝郁脾虚型:情志不畅或久病伤脾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常见胁肋隐痛、食欲不振、乏力便溏。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气为主,方选逍遥散或柴胡疏肝散配合四君子汤。需注意情绪调节,避免过度思虑损伤脾胃。适当运动有助于气机调达。

3.肝肾阴虚型:久病耗伤阴液或湿热化燥伤阴,出现头晕目眩、五心烦热、腰膝酸软。治宜滋补肝肾、养阴清热,常用一贯煎或六味地黄丸加减。阴虚者忌熬夜及辛辣温燥食物,避免进一步耗伤阴津。

4.气滞血瘀型:病程迁延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表现为胁肋刺痛、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治法需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方用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瘀血较重者可配合针灸疏通经络。避免久坐不动,以防气血瘀滞加重。

5.脾肾阳虚型:久病及肾或过用寒凉药物损伤阳气,症见畏寒肢冷、腹胀便溏、下肢浮肿。需温补脾肾、化湿行水,选用附子理中丸或真武汤。注意保暖,饮食宜温补,忌生冷寒凉之物。

辨证需结合具体症状与体质差异,避免机械套用分型。治疗过程中需定期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药。情志调摄与饮食起居同样重要,不可单纯依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