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上的纳差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纳差是中医术语,指食欲减退或消化功能减弱的表现,属于脾胃失调的常见症状。中医认为,纳差与脾胃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多因外感邪气、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或久病体虚导致气机阻滞,影响食物受纳与运化能力。轻者表现为进食量减少,重者可能伴随脘腹胀满、嗳气反酸等,需结合整体辨证判断病因。

纳差的形成机制在中医理论中涉及多个层面。脾胃作为后天之本,主司受纳、腐熟水谷。若湿邪困脾或肝气犯胃,可阻碍脾胃升降,导致食欲不振;长期过食生冷肥甘则损伤脾阳,运化无力;思虑过度亦会耗伤心脾,使气血生化不足。临床常见类型包括脾虚湿困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等,需通过舌脉合参辨别。例如,舌苔白腻伴脉濡缓多属湿浊内停,舌红少苔脉细数则提示胃阴亏虚。传统治法涵盖健脾化湿、疏肝和胃、滋阴养胃等,常用方剂如香砂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益胃汤等,配合饮食调养效果更佳。

调理纳差需注意避免单一对症处理。长期食欲减退可能隐藏慢性胃炎、肝胆疾病等器质性问题,建议先排除西医器质性疾病。饮食上忌暴饮暴食、过食辛辣刺激,推荐山药、茯苓等药食同源食材。情志因素不可忽视,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舒畅有助于气机调达。自行服用消食药物不宜超过一周,若伴随明显体重下降或持续呕吐需及时就医。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出现纳差更应谨慎辨证,避免滥用苦寒伤胃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