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哪些情况下心脏骤停

2025.03.07 20:05

心脏骤停常见于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以及严重创伤等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严重心律失常:心脏电活动异常会导致心室颤动或心室停搏,使心脏无法有效泵血。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原有心脏疾病基础上,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心律失常会突然中断心脏的正常收缩,导致血液循环停止,若不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将迅速危及生命。

2.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影响心脏收缩功能。大面积心肌梗死会直接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丧失,同时可能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脏骤停往往发生在发病后1小时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3.电解质紊乱:血钾、血钙等电解质浓度异常会干扰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高钾血症会抑制心肌兴奋性,低钾血症则增加心肌兴奋性,两者都可能引发致命性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常见于肾功能不全、内分泌疾病或药物使用不当等情况。

4.药物中毒:某些药物过量使用会直接抑制心脏功能或诱发心律失常。洋地黄类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等都可能引起心脏骤停。药物中毒导致的心脏骤停通常伴有其他中毒症状,需要及时进行解毒治疗。

5.严重创伤:胸部直接受到暴力冲击可能导致心脏挫伤或心包填塞,影响心脏功能。严重失血性休克也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最终引发心脏骤停。创伤性心脏骤停往往伴有其他器官损伤,救治难度较大。

心脏骤停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等急救措施。预防心脏骤停的关键在于控制基础疾病,避免诱发因素,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于高危人群,应加强监测,必要时植入心脏除颤器。及时识别和处理心脏骤停的前驱症状,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