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热敷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中医热敷是一种传统外治法,利用温热介质作用于体表特定部位,通过热力渗透达到疏通经络、驱散寒邪、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这种方法源于中医温则通,通则不痛的理论基础,常采用药材、盐包、艾绒等材料加热后敷贴患处,借助热能与药效的双重作用调理机体。

热敷疗法通过物理加温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既能缓解肌肉痉挛,又能加速炎性物质代谢。根据不同病症可选用差异化热敷材料,风寒痹痛常用艾叶加酒糟热熨,寒性腹痛多采用小茴香粗盐热包,而慢性关节病变则适合中药熏蒸热敷。操作时需保持40-50℃的适宜温度,每次持续20-30分钟,使热量能透过皮肤传导至深层组织。热敷过程中会产生局部发汗现象,这是腠理开泄、邪气外排的正常反应。

实施热敷需避开皮肤破损或急性炎症部位,糖尿病患者及感觉神经障碍者应严格控制温度防止烫伤。热敷后两小时内避免接触冷水或冷风,防止寒气反侵。孕妇腹部、幼儿囟门等特殊部位禁用,高血压患者慎用头部热敷。药材选择上需辨证施治,如阴虚火旺体质者不宜使用辛温药材热敷。热敷器具应做好清洁消毒,重复使用的药包需密封冷藏并在三天内更换。出现皮肤过敏或不适感应立即停止,必要时寻求专业中医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