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身体内的湿气是什么

2025.07.09 08:32

湿气是中医理论中描述的一种病理因素,指体内水液代谢失衡后滞留的异常状态。这种状态并非现代医学中的具体物质,而是中医对人体功能失调的抽象概括,常与脾胃运化功能减弱、环境潮湿等因素相关。湿气过重时,可能表现为身体沉重、舌苔厚腻、皮肤黏腻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气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源于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淋雨涉水,导致外界湿邪侵入人体;内湿则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或脾胃虚弱,使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运化而形成。湿气具有重浊、黏滞的特性,容易阻滞气机运行,引发关节酸痛、头昏脑胀、食欲不振等问题。传统诊疗会通过舌诊、脉象判断湿气程度,并采用中药、艾灸、拔罐等方法促进湿气排出,例如茯苓、薏苡仁等药材常被用于健脾祛湿。现代医学虽无直接对应概念,但部分水肿、代谢综合征等疾病可能与中医湿气症状存在交叉。

需注意区分湿气与器质性疾病。若长期出现水肿、疲劳等症状,应优先排查肾脏、甲状腺等器官病变。中医调理湿气需辨证施治,盲目服用祛湿药材可能损伤脾胃。日常生活中避免久居潮湿环境,适量运动有助于气血运行,饮食上减少生冷甜腻食物摄入。体质不同者对湿气的敏感度各异,湿热体质者需格外注意夏季防潮,寒湿体质者则应避免过量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