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细菌性痢疾为什么会引起脓血便

2024.12.03 11:23

细菌性痢疾引起脓血便主要是细菌侵袭、毒素作用、肠道黏膜损伤、炎症反应、肠道菌群失调等引起的。具体分析如下:

1.细菌侵袭: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痢疾杆菌具有侵袭力,能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这一过程会破坏肠道黏膜的正常结构,使黏膜细胞坏死、脱落,进而导致肠道黏膜出现溃疡和出血。同时,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与坏死组织、血液等混合在一起,随粪便排出,形成脓血便。

2.毒素作用:痢疾杆菌可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能引起全身毒血症症状,如发热、畏寒等,同时也会对肠道局部产生影响。可使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血浆渗出、出血。外毒素则具有细胞毒性,可直接作用于肠黏膜细胞,使其功能紊乱、坏死,进一步加重肠道的损伤,促使脓血便的形成。

3.肠道黏膜损伤:痢疾杆菌在肠道内的生长繁殖过程中,会直接黏附于肠道黏膜表面,通过多种机制破坏黏膜的完整性。黏膜上皮细胞受损后,其屏障功能减弱,肠道内的细菌、毒素等更容易侵入黏膜下层和固有层,引起更广泛的炎症反应。随着炎症的发展,黏膜下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液渗出到肠腔,与肠道内的黏液、坏死组织等混合,最终形成脓血便。

4.炎症反应: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在脓血便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痢疾杆菌入侵肠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白细胞等免疫细胞会聚集到感染部位。这些免疫细胞在清除细菌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各种炎症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会进一步加重血管的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导致更多的血浆成分和红细胞渗出到肠腔。同时,炎症反应也会加速肠道黏膜细胞的坏死和脱落,与渗出的血液混合,形成脓血便。

5.肠道菌群失调:正常情况下,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有益菌群,与宿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痢疾杆菌的感染会破坏这种平衡,抑制有益菌的生长,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菌群失调会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消化、吸收和免疫防御等。肠道黏膜的免疫功能下降,更容易受到痢疾杆菌的侵害,黏膜损伤加重,从而增加脓血便出现的可能性。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饮用生水。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等,有助于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