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如何护理

2025.07.23 08:37

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后护理需立即制动避免二次损伤、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定期复查观察愈合情况、循序渐进恢复负重活动。具体分析如下:

1.立即制动避免二次损伤:骨折初期需停止患足活动,防止骨折端移位或加重软组织损伤。可临时使用夹板或硬质材料固定足部,保持踝关节中立位。制动期间避免患足着地或承重,减少行走时足部扭转动作。

2.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根据骨折稳定性选择固定方式。无移位骨折可用行走石膏或足踝支具,移位明显需手法复位后固定。固定范围通常包括足底至小腿中段,确保跖骨基底不受力。固定期间需保持石膏干燥,观察足趾血运及皮肤状况。

3.抬高患肢减轻肿胀:伤后48小时内将患足垫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静脉回流。可配合冰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避免冻伤。肿胀持续需警惕筋膜室综合征,表现为剧烈疼痛或感觉异常。

4.定期复查观察愈合情况:固定后2周首次拍片确认骨折对位,之后每4周复查直至愈合。愈合延迟需排查骨质疏松或局部血供问题。临床愈合标准为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X线显示骨痂形成。

5.循序渐进恢复负重活动:拆除固定后先进行足趾屈伸练习,2周后尝试部分负重,使用拐杖分担体重。6-8周后逐步过渡至完全负重,初期避免跑跳等剧烈运动。康复期间可配合热敷或中药熏洗促进功能恢复。

固定期间若出现石膏过紧、皮肤破损或疼痛加剧需及时就医。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早负重导致畸形愈合。饮食应补充钙质及蛋白质,戒烟酒以促进骨痂生长。定期随访至功能完全恢复,防止远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