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黄症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中医黄症指以皮肤、巩膜、小便等部位发黄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属于中医黄疸范畴。这一概念源于古代医家对黄疸病的统称,强调体内湿热或寒湿蕴结,导致胆汁外溢而显现于体表。黄症并非独立病名,而是对多种疾病伴随黄疸症状的概括性描述,涉及肝胆、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

中医认为黄症的形成与湿邪密切相关。湿热熏蒸或寒湿阻滞均可引发胆汁疏泄失常,渗入血液并泛溢肌肤。根据病因病机差异,黄症常分为阳黄与阴黄两类。阳黄多因湿热蕴结,表现为黄色鲜明如橘皮,伴有身热、口干苦等症状;阴黄则因寒湿困脾,黄色晦暗如烟熏,多伴畏寒、腹胀等虚寒之象。临床需结合舌脉辨证,阳黄常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阴黄多选茵陈术附汤温化寒湿。现代医学中的肝炎、胆管梗阻等疾病出现黄疸时,可参考中医黄症理论进行辅助调理。

辨别黄症需注意排除食物或药物导致的假性黄疸。长期接触胡萝卜、柑橘等含色素食物可能引起皮肤黄染,但巩膜不黄,属于伪黄症。真性黄症患者需禁酒忌油腻,避免加重肝胆负担。孕妇出现黄症可能提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需及时就医。治疗期间应观察二便颜色变化及全身症状,若黄疸持续加深伴神志异常,警惕急黄急性肝衰竭危候。中药调理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滥用利胆退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