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功能性胃肠病的原因是什么

2024.12.03 11:33

功能性胃肠病的原因包括胃肠动力紊乱、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失调、精神心理因素、饮食与生活方式等。具体分析如下:

1.胃肠动力紊乱:胃肠动力受到神经、激素等多种因素的调节。当这些调节机制失衡时,就会出现胃肠动力紊乱。例如,一些神经递质的异常释放可能导致胃肠道蠕动过快或过慢。在胃中,动力紊乱可能表现为早饱、恶心等症状;在肠道则可能出现便秘或腹泻交替等情况。改善这种情况需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因为身体的疲劳可能影响神经调节功能。同时,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的规律性。

2.内脏高敏感性:内脏高敏感性意味着胃肠道对正常的生理刺激产生过度反应。可能与肠道黏膜的神经末梢功能异常有关,使得胃肠道对扩张、收缩等刺激更为敏感。比如,轻微的肠道气体积聚就可能引起腹痛。心理压力也可能加重内脏高敏感性。减轻压力、放松心情有助于缓解这种高敏感性。另外,某些药物可能对肠道神经末梢有调节作用,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有助于改善症状。

3.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内存在着庞大而复杂的菌群生态系统。当饮食不均衡、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感染等因素影响时,肠道菌群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例如,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菌群失调时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可以通过补充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同时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为益生菌提供营养物质,促进其生长繁殖。

4.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焦虑、抑郁、压力等精神心理因素对功能性胃肠病有重要影响。大脑和胃肠道之间存在着双向的神经-内分泌联系,被称为脑-肠轴。当心理状态不佳时,大脑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道的功能。例如,焦虑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引起胃部不适。改善精神心理状态是关键,可通过心理疏导、运动、冥想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

5.饮食与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与生活方式是功能性胃肠病的常见原因。高油、高脂、高糖的食物不易消化,容易引起胃肠负担过重。暴饮暴食、进食过快、不定时进餐等习惯也会扰乱胃肠的正常节律。缺乏运动、长期熬夜等生活方式同样不利于胃肠健康。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进餐、少吃刺激性食物,以及规律的作息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维持胃肠功能的正常。

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避免过度关注自身的胃肠症状,因为过度关注可能会加重心理负担,进而加重症状。同时,出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不要自行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