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中医称肝硬化是什么

2025.08.20 16:10

肝硬化在中医中通常被称为肝痹或肝郁。这种疾病是由于长期的肝脏损伤所导致的,最终形成肝脏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减退。中医理论认为,肝脏在人体内具有疏泄、调畅气血的功能,肝的健康直接影响到全身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在中医的角度来看,肝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情绪的波动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饮食方面,过量的油腻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饮酒等不良习惯,都会对肝脏造成负担,导致肝气郁结或肝阴不足。外邪侵袭则可能是指风、寒、湿等外部因素对肝脏的影响,导致肝脏气血运行不畅。中医在治疗肝硬化时,常常会采用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健脾养肝等方法,结合针灸、推拿等疗法,以达到调理脏腑、恢复气血平衡的效果。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肝硬化的发生需要注意多方面的因素。首先,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过度的压力和情绪波动,适当进行心理疏导和放松活动,有助于肝气的顺畅运行。其次,饮食方面应以清淡、营养均衡为主,避免过量摄入油腻和刺激性食物,适量饮水,保持身体的水分平衡。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肝功能指标,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避免疾病的进一步发展。适量的运动也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促进气血的流通,改善肝脏的代谢功能。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滥用,尤其是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降低肝硬化的风险。通过综合的调养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维护肝脏的健康,促进整体的身体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