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内科

血液真菌感染怎么办

2025.05.26 20:20

血液真菌感染需及时就医进行抗真菌治疗、根据感染类型选择针对性药物、加强支持治疗维持器官功能、严格监测药物不良反应、预防继发感染和并发症。具体分析如下:

1.及时就医进行抗真菌治疗:血液真菌感染属于危急重症,需立即住院并接受专业治疗。早期诊断和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延误可能导致感染扩散或器官衰竭。临床常用静脉给药方式快速控制感染,如两性霉素B或其脂质体衍生物,后续根据病情调整方案。治疗周期较长,需坚持足疗程用药以避免复发。

2.根据感染类型选择针对性药物:不同真菌对药物敏感性差异显著,需通过血培养和药敏试验明确病原体。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多选用棘白菌素类或氟康唑,曲霉菌感染则需伏立康唑或两性霉素B。罕见真菌如毛霉菌需联合用药,个体化方案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3.加强支持治疗维持器官功能:感染易引发脓毒症或多器官功能障碍,需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或透析。营养支持可改善免疫功能,输注免疫球蛋白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有助于提升抗感染能力。

4.严格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抗真菌药物常见肝肾毒性、骨髓抑制等副作用,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心电图。两性霉素B可能引起发热、低钾血症,需预先使用解热镇痛药并补钾。发现异常应及时减量或更换药物。

5.预防继发感染和并发症: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需调整基础用药,减少真菌定植风险。侵入性操作需严格无菌,导管等医疗装置尽早拔除。深部脓肿或心内膜炎可能需手术清创或瓣膜修复。

血液真菌感染的治疗需多学科协作,结合病原学结果动态调整策略。患者基础疾病、免疫状态及药物代谢差异均影响疗效,临床应注重全程管理和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