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胃萎缩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025.02.22 13:56

胃萎缩是指胃黏膜的萎缩和功能减退,常见的原因包括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使用某些药物、营养不良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具体分析如下:

1.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导致胃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的炎症刺激会损伤胃黏膜,导致其逐渐萎缩。慢性胃炎的病因多样,包括饮食不当、酗酒、吸烟等,慢性炎症会引起胃酸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功能,最终可能导致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2.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病原菌,感染后可引起慢性胃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胃萎缩。幽门螺杆菌通过破坏胃黏膜和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胃腺体的损伤和萎缩,进而影响胃的正常功能。

3.长期使用某些药物: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可能导致胃黏膜的损伤,进而引起胃萎缩。这些药物可能抑制胃酸分泌或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腺体的萎缩,影响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4.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维生素B12、铁等营养素,可能导致胃黏膜的萎缩。缺乏这些营养素会影响胃的正常代谢和修复能力,导致胃黏膜的损伤和萎缩,进而影响消化功能。

5.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胃炎,可能导致胃黏膜的损伤和萎缩。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胃黏膜细胞,导致其功能减退和萎缩,进而影响胃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胃萎缩的发生不仅影响胃的消化能力,还可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进而影响全身健康。及时诊断和治疗胃萎缩的原因至关重要,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期体检,及时处理胃部不适,可以有效预防胃萎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