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血跟大便混合了是怎么回事

2024.12.03 11:33

血跟大便混合可能是由肠道肿瘤、溃疡性结肠炎、肠息肉、细菌性痢疾、缺血性肠病等原因引起的。具体分析如下:

1.肠道肿瘤: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等,肿瘤组织脆弱易出血,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会侵犯肠道血管,导致血液与大便混合。患者可能还伴有腹痛、腹部肿块、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肠道肿瘤的发生与遗传、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肠道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诊断需要进行肠镜检查、病理活检等。治疗根据肿瘤分期,早期可手术切除,晚期可能需要综合化疗、放疗等手段。

2.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炎症会使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从而引起出血,与大便混合。患者常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因素有关。通过结肠镜检查和黏膜活检可确诊。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控制炎症反应。

3.肠息肉:肠息肉表面的黏膜较薄,当受到粪便摩擦或者本身血管破裂时就会出血,与大便混合。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少数可能有腹痛、腹泻、便血等表现。肠息肉的形成与遗传、炎症刺激、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有关。通过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可进行内镜下切除。

4.细菌性痢疾: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细菌侵袭肠黏膜,引起肠黏膜炎症、坏死和溃疡,导致出血,使血与大便混合。患者有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易感染。确诊依靠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治疗以抗菌药物为主,如喹诺酮类等,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5.缺血性肠病:由于肠道血管病变导致肠道缺血,肠黏膜损伤出血,血液混入大便。患者可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多发生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基础如冠心病、房颤等患者。血管栓塞、血栓形成、血管狭窄等都可能引起肠道缺血。诊断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腹部血管造影等检查。治疗包括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如使用血管扩张剂等,同时要治疗原发病。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血与大便混合的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不要自行判断或用药,就医时要准确告知医生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等信息,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