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矢状窦旁脑膜瘤怎样治疗

2025.08.11 14:18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栓塞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具体分析如下:

1.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的首选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尤其是对于肿瘤体积较大或引起明显症状的情况。手术目标是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同时避免损伤矢状窦及周围脑组织。根据肿瘤与矢状窦的关系,可选择全切或部分切除。术后需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脑水肿、出血等并发症。

2.放射治疗:对于无法完全切除或术后残留的肿瘤,放射治疗是有效的辅助手段。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精准照射肿瘤,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放射治疗适用于复发风险较高的病例,或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的患者。治疗过程中需监测是否出现放射性脑损伤等副作用。

3.药物治疗:对于生长缓慢或无症状的小型脑膜瘤,可采用药物控制症状或延缓肿瘤进展。激素类药物可减轻脑水肿,缓解头痛等症状。某些靶向药物可能抑制肿瘤生长,但疗效因人而异。药物治疗需定期评估效果并调整方案。

4.介入栓塞治疗:对于血供丰富的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前介入栓塞可减少术中出血风险。通过血管内技术阻断肿瘤供血动脉,使肿瘤缩小或坏死。该技术常与手术联合使用,提高手术安全性。需注意栓塞后可能出现的脑缺血等并发症。

5.定期随访观察:对于体积小、生长缓慢且无症状的肿瘤,可选择定期影像学检查随访。通过磁共振或CT监测肿瘤变化,一旦发现生长加速或症状出现,再考虑进一步治疗。随访间隔根据病情决定,通常每6至12个月复查一次。

治疗方案需根据肿瘤大小、位置、生长速度及患者整体状况综合判断。不同治疗方式可能联合应用,术后需长期随访以评估疗效。出现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