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昌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神经内科

脑萎缩是指大脑的什么

2025.09.11 17:28

脑萎缩是指大脑体积缩小,脑组织减少,导致脑功能逐渐衰退的一种病理现象。这种萎缩可能涉及大脑皮层、白质或深部核团,通常伴随神经元数量减少、突触连接减弱以及脑室扩大等结构改变。脑萎缩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或衰老过程中的共同表现。

脑萎缩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自然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病变、创伤、感染、中毒等多种因素。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异常蛋白沉积会加速神经元凋亡;长期高血压或脑卒中则可能通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损伤;酗酒、营养不良等环境因素也会诱发结构性改变。临床表现因受损区域不同而异,常见记忆减退、认知障碍、运动协调性下降,严重时可出现人格改变或生活自理能力丧失。现代影像学技术如MRI能清晰显示脑沟增宽、脑回变窄等萎缩特征,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预防和干预需针对具体病因采取综合措施。控制血压血糖、戒烟限酒、保持适度锻炼和社交活动有助于延缓生理性萎缩。对于病理性萎缩,需及时治疗原发病,配合认知训练和营养支持。轻微脑萎缩可能无明显症状,但短期内快速进展需警惕潜在疾病。定期体检对高危人群尤为重要,避免自行解读影像报告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科学认识脑萎缩有助于区分正常老化与病态过程,为早期干预争取时间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