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中医的咸寒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咸寒是中医术语,指药物或食物具有咸味与寒凉性质的综合特性。咸味能软坚散结、润下通便,寒性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两者结合形成独特的药理作用,常用于治疗热结便秘、痰核瘰疬等实热证候。

在中医理论中,咸寒药食多入肾经与血分,既能针对燥热内结的病理状态,又能调节水液代谢。例如芒硝咸寒,擅长泻下通便,适用于阳明腑实证;海藻、昆布则通过咸寒之性软化痰瘀,消散甲状腺结节。这类特性也体现在食疗中,如海带、紫菜可辅助改善阴虚火旺引起的口干咽燥。咸寒与苦寒不同,前者侧重润与散,后者偏重降与泄,临床需辨证选用。

使用咸寒类药物需注意体质与证型匹配。脾胃虚寒者过量服用可能加重腹泻腹痛,孕妇及经期女性慎用峻下类咸寒药如芒硝。长期单一摄入咸寒食物可能导致水湿停滞,需搭配健脾食材。古籍《本草备要》强调咸走血,多食令渴,提示高血压患者需控制盐分高的咸寒食材摄入。药物配伍上,咸寒药常与辛温药同用以制其寒性,如海藻配桂枝治疗阴疽。现代研究也证实,部分咸寒药材含碘及矿物质,需避免与某些西药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