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峥嵘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三级甲等 骨科

脊髓损伤躯体性疼痛的治疗包括哪些

2025.07.23 08:36

脊髓损伤躯体性疼痛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干预、神经调控、中医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药物治疗:脊髓损伤后躯体性疼痛常采用药物缓解症状,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镇痛药、抗抑郁药及抗癫痫药。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轻度疼痛,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不适。阿片类药物用于中重度疼痛,但需注意成瘾性和副作用。抗抑郁药和抗癫痫药可调节神经传导,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选择需根据疼痛类型和个体差异调整,长期使用需监测不良反应。

2.物理治疗:物理疗法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疼痛。常用方法包括热敷、冷敷、电刺激及超声波治疗。热敷可放松肌肉,冷敷适用于急性期消肿镇痛。电刺激通过低频电流抑制疼痛信号传递,超声波则促进组织修复。物理治疗需结合个体情况制定方案,避免过度刺激导致损伤加重。

3.心理干预:疼痛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心理干预可帮助调整心态,减轻疼痛感知。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增强疼痛耐受性。放松训练如深呼吸、冥想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缓解躯体紧张。心理支持小组提供交流平台,减少孤独感。心理干预需长期坚持,与其他治疗协同效果更佳。

4.神经调控:针对顽固性疼痛,神经调控技术通过改变神经信号传导缓解症状。脊髓电刺激将电极植入脊髓硬膜外腔,阻断疼痛信号上传。经颅磁刺激利用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调节疼痛相关区域活动。神经调控需专业评估,适应症明确且操作规范,避免并发症。

5.中医治疗:中医通过整体调理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针灸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抑制疼痛信号。推拿手法松解肌肉粘连,促进局部代谢。中药内服或外敷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辨证,需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

治疗过程中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方案,避免单一方法过度依赖。定期评估疗效,及时调整策略。注意药物副作用及操作风险,确保安全性。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治疗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