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卫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三级甲等 感染内科

黄疸型肝炎是怎么得的

2025.09.25 16:45

黄疸型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感染或肝脏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引发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疾病。常见病因包括甲型、乙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或药物、酒精、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当肝脏无法正常处理胆红素时,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出现黄疸症状。

黄疸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与肝脏功能受损密切相关。病毒性肝炎通过直接破坏肝细胞或引发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影响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药物或酒精性肝损伤则通过毒性作用干扰肝细胞代谢功能。胆管阻塞或溶血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胆红素堆积。典型症状除黄疸外,还包括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尿色加深等,严重时可进展为肝衰竭。早期诊断需结合肝功能检测、病毒血清学检查和影像学评估。

预防黄疸型肝炎需注重疫苗接种如甲肝、乙肝疫苗、避免不洁饮食及高危行为如共用注射器。酒精性肝病者需严格戒酒,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应遵医嘱调整用药。出现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减少肝脏负担。急性期患者需隔离治疗,防止病毒传播,慢性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防范肝硬化或肝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