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艾灸起水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025.09.02 16:43

艾灸起水泡主要是由于局部皮肤受到高温刺激或操作不当导致的热损伤。艾灸过程中,艾条燃烧产生的高温直接作用于皮肤,若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超出皮肤耐受范围,表皮组织会因热力作用出现渗出,形成水泡。个体皮肤敏感度差异或艾灸时未及时调整距离,也可能引发此类反应。

艾灸时水泡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艾灸温度过高是最常见原因,艾条距离皮肤过近或单次灸疗时间过长,会使局部热量积聚,导致表皮细胞受损。部分人群皮肤较薄或敏感,对热刺激反应更明显,轻微过热即可引发水泡。操作手法不当也可能加剧风险,例如回旋灸时移动速度过慢,或雀啄灸频率过高,均可能集中热量。湿气较重或体内寒湿较重者,灸后可能出现排病反应,表现为水泡,此类情况需结合具体体质判断。

进行艾灸时需严格控制温度与时间,新手建议由专业人员指导。艾条与皮肤保持适当距离,以温热感为宜,避免灼痛感。若出现小水泡,可保持清洁待其自然吸收;较大水泡需消毒后处理,避免感染。体质湿热或皮肤易过敏者,灸前应咨询医师,调整灸疗方案。灸后避免立即接触冷水或吹风,防止寒湿侵入。水泡频发或伴随红肿溃烂,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感染或其他皮肤病变。合理操作与个体化调整能有效降低水泡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