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拔罐拔出的粘条血丝是什么

2025.07.10 14:56

拔罐后皮肤表面出现的粘条状血丝,通常是毛细血管破裂后渗出的血液与组织液混合形成的凝结物。这种现象多因负压吸引导致局部微循环血管扩张或轻微损伤,血液渗出后在皮肤表层与组织液结合,形成丝状或条索状物质。

拔罐产生的负压会刺激局部组织,促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当血液从血管渗出后,与皮肤表面的组织液、淋巴液等混合,可能因拔罐时的牵拉作用形成粘稠的丝状物。颜色深浅与出血量、淤血程度相关,通常呈暗红或紫红色。此类情况多见于湿气较重、气血瘀滞或局部循环较差的个体,中医理论认为这是瘀血或湿浊外排的表现,但现代医学更倾向于视作物理刺激下的正常生理反应。

操作时需注意器具消毒,避免感染。皮肤有破损、炎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宜拔罐。拔罐后出现大面积水疱、剧烈疼痛或持续出血,需及时就医。同一部位不宜反复拔罐,以免加重损伤。结束后保持局部温暖,避免受风受凉。粘条血丝通常无需特殊处理,可自然吸收;若伴随明显不适,建议咨询专业医师评估是否存在过度损伤或其他潜在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