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舜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三级甲等 消化内科

肠炎包括哪些

2025.01.11 12:21

肠炎包括感染性肠炎、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缺血性肠炎、过敏性肠炎。具体分析如下:

1.感染性肠炎:感染性肠炎主要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肠道引起。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患者常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腹泻次数可能较多,大便性状可因感染源不同而有所差异,如稀水样便、脓血便等。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并根据病原体类型进行抗感染治疗。

2.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是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克罗恩病可累及从口腔到肛门的整个消化道,病变呈节段性分布,除了肠道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发热、营养障碍等全身表现。这两种疾病都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来控制炎症、缓解症状、预防复发。

3.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肠炎是由于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引起的肠道并发症。射线对肠道黏膜细胞造成损伤,导致肠道出现炎症反应。早期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放射性损伤症状。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发展为慢性放射性肠炎,出现肠道狭窄、梗阻、穿孔、瘘管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正常肠道组织的照射剂量,对于已经出现放射性肠炎的患者,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如营养支持、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4.缺血性肠炎:缺血性肠炎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肠道炎症。常见原因包括肠系膜血管栓塞、血栓形成、血管痉挛等。患者多为老年人,常突然发病,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腹痛程度较为剧烈,与体征不相符,即腹痛严重但腹部压痛相对较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治疗方法包括改善肠道血液循环、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等。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后果。

5.过敏性肠炎:过敏性肠炎是一种肠道过敏性疾病,多与食物过敏有关,常见于婴幼儿。当摄入过敏食物后,肠道黏膜发生过敏反应,出现腹痛、腹泻、腹胀、呕吐等症状。大便可呈稀水样或黏液样,有时可见血丝。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询问、食物过敏试验等。治疗上首先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去除过敏原后症状可能自行缓解;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不洁食物,注意饮食卫生。对于有肠道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要定期进行肠道检查。如果出现肠道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