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伟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三级甲等 心血管内科

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特点是什么

2025.03.07 20:04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表现出焦虑、抑郁、情绪波动、自我效能感低、应对方式消极等心理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1.焦虑: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因疾病的不确定性和长期治疗需求而产生焦虑情绪。这种焦虑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加重血压波动。焦虑状态下,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进而使血压升高。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患者,其血压控制难度增加,生活质量下降。

2.抑郁:抑郁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抑郁情绪可能导致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忽视饮食控制和规律服药。抑郁状态下,患者的内分泌系统紊乱,皮质醇水平升高,进一步加剧血压升高。抑郁还可能影响患者的社交功能,导致孤立感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3.情绪波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情绪波动较为明显,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剧烈的情绪变化。情绪波动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导致血压波动。情绪波动时,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失衡,导致血压不稳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4.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低的患者往往对疾病管理和治疗效果缺乏信心,导致治疗依从性差。自我效能感低可能使患者忽视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如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等。低自我效能感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调适能力,使其在面对疾病时更容易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感,进一步影响血压控制。

5.应对方式消极:消极的应对方式如逃避、否认等,可能导致患者忽视疾病的严重性,延误治疗。消极应对方式不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还可能通过行为机制加重血压升高。例如,逃避应对可能导致患者忽视饮食控制和规律服药,增加血压控制难度。消极应对方式还可能影响患者的社交支持系统,导致孤立感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理特点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心理干预和行为调整,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依从性,从而更好地控制血压,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心理干预措施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改善应对方式,从而促进整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