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修红 副主任医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级甲等 中医科

痰饮水湿是什么意思

2025.07.09 08:32

痰饮水湿是中医学特有的病理概念,指人体水液代谢失常后形成的病理产物及其引发的病症。这类物质既是疾病的结果,也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在中医理论中,水谷精微通过脾胃运化后,需依赖肺、肾、三焦等脏腑协同完成输布与排泄。当这一过程出现障碍,未被正常代谢的水液便会停聚成痰饮或水湿。痰饮多指黏稠的病理产物,常阻滞于肺、胃等部位,引发咳嗽痰多、胸闷呕恶等症状;水湿则偏向清稀,易导致肢体困重、水肿、便溏等表现。两者虽形态不同,但本质均为水液代谢失调,且可相互转化。例如长期脾虚者,水湿不化可凝结为痰,痰饮积聚又可能阻碍气机,加重水湿停滞。

需注意,痰饮水湿的形成与体质、外感、饮食等因素相关。阳虚或气虚体质者更易生湿成痰,夏季潮湿环境或过食生冷则会加重病情。调理时需辨证施治,痰饮者常需温化,水湿者宜健脾利湿,但不可单纯祛邪而忽视扶正。日常应避免久居湿地,饮食宜清淡,适量运动以助阳气升发。若出现舌苔厚腻、身体沉重等表现,建议结合四诊信息由中医师判断具体证型,避免自行滥用祛湿药物,以免误治伤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