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三级甲等 儿科

输注血小板的临床指征是什么

2025.09.10 17:09

输注血小板的临床指征主要针对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导致的出血风险或活动性出血。当血小板计数低于特定阈值或存在功能障碍时,需根据患者病情评估是否需要输注。常见指征包括预防或治疗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手术或创伤后出血,以及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或放化疗后的支持治疗。

血小板输注的临床决策需结合实验室指标与临床表现。对于血小板计数低于10×10⁹/L的无出血症状患者,预防性输注可降低自发性出血风险。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前,若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通常需输注以保障手术安全。活动性出血患者,尤其颅内、消化道等关键部位出血,即使血小板计数高于阈值,也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如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或药物相关性功能障碍,即使计数正常,也可能需输注纠正出血倾向。肿瘤患者接受高强度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恢复延迟等情形,输注是重要的支持治疗手段。

输注血小板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输注以减少免疫反应或输血相关风险。需筛查献血者传染病指标,输注前交叉配型以降低免疫排斥风险。输注过程中密切监测有无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对于反复输注可能产生同种免疫抗体的患者,需选择配型相合的血小板。同时需注意血小板保存条件,避免长时间储存导致功能下降。临床应结合患者出血风险、基础疾病及血小板动态变化综合评估,优先采用药物提升血小板计数等替代方案,减少对输注的依赖。